Posts for: #思考

如何衡量一个 idea 的商业价值

深夜一点,手机「叮」的一声,看到朋友 T 发来短信,「什么是商业价值?」本来已昏昏沉沉的我,突然一个激灵,大脑突然变得清醒,开始不受控制,高速运转。这也是一个曾经令我非常困惑的问题。

先不说 T 礼貌不礼貌,他看上去已经为该问题困扰许久。我能理解,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词汇,我第一次看到它时,以为自己看懂了,但如果别人让我来解释它,我得思考很久才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来。而「商业价值」,就属于这种一看就懂,一讲就卡壳的类型。

不同角度来看「商业价值」,会有不同的解释。T 现在想做自己的事业,在跟别人讨论的时候,别人说他的 idea,商业价值不够。所以,我会从进入某种行业,开展某种事业的角度来解释商业价值。它有可能和现在的教材不一样——因为它有一个很强的目的性,就是如何衡量我持续做的某件事情的价值,它是否足以让我全身心投入超过 5 年的时间。

商业价值第一点:面向目标群体的不可替代性

无论多小的商业组织,它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都得具备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即便是一家街边的小吃摊,它也得有非常吸引人的小吃,才能一直吸引顾客回头消费。对于大企业而言,它能所提供的商业价值则非常多元。但即便是这样,它们也得保持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具备「不可替代性」。典型的商业例子,就是苹果取代了诺基亚,成为手机市场一哥,但从市场占有率来看,三星才是手机市场一哥。苹果和三星,各自对自己的消费群体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价值。苹果的 App Store,让不同设备协同的 Hands-on,三星的 Galaxy Note 系列,Galaxy Fold 系列等等。

我们经常也能看到,同样的领域,也能出现不同的巨头。就以零售为例,就可以衍生出山姆会员店、华润万家、银泰百货等不同的业态。这些巨头所面向的消费群体,不能说是一致的。所以,他们各自对自己的目标群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才能吸引这些回头客不停地购买。

商业价值第二点:对目标群体具备影响力

如果一个东西,只能给自己用,那么这件东西就不能称之为产品、商品,它顶多只能称之为「个人作品」,是无法放到市场上进行交易的。

一个东西,能够称之为产品、商品,意味着它对于别人,具备交换价值,在古代也许别人愿意拿别的东西来跟你交换,在现代则是拿出金钱来跟你交换。那么,如果愿意交换的人越来越多,那么很显然,这个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会变得越来越大。换言之,具备商业价值的 idea,得对目标群体具备影响力,让他们能够一眼看到就发生兴趣,在体验之后,向别人推荐。

好的产品、服务,它自带口碑,不需要多做动作,自然就会有人帮它传播。如果越来越多人帮这款产品、这项服务传播,那么显然,它所具备的商业价值也越大。

商业价值第三点:拥有对抗时间的持续力

如果一个 idea 它的有效期,只能维持 3 个月,那它顶多就是一个短期的策划,不能说具备多大的商业价值。

很多公司都是围绕一项产品、一项服务建立,如果一个 idea 有效期很短,那么这家公司就不得不在中间进行多次转型,当然有很多公司在经历了转型之后,有了更好的发展,但有更多公司转型往往不顺利,最终倒闭。然而,在孵化一个 idea 之前,就应该让 idea 本身具备可以对抗时间的持续力,减少反复折腾的成本,令公司拥有更强健的现金流,以备意外风险来临,比如说当前的疫情。

很多大公司已经存在很多年了,它们也许已经历过多次转型,开拓多项业务,但是可以看到的,好的 idea 能够让它们早期获得更加快速的发展,令公司积累更多资本试错,以及储备好渡过转型期的粮草,和宝贵的完成战略转型的时间。

举一个例子,沃尔玛一开始是建设在美国城乡结合部的百货超市,当时做零售的百货,并没有注意到美国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日益高涨,因此沃尔玛趁着其它百货公司没有注意的时候,迅速地扩张,直到它完全占领这一部分的市场。在完成了市场占领后,沃尔玛拥有充足的现金流,面对后来者 Costco 的挑战,沃尔玛才拥有足够的金钱、人才、精力、时间,来开拓「山姆会员店」这一形态,面对竞争。

以上,就是我认为,衡量一个 idea 商业价值的 3 个角度。未必正确,供大家参考,接受大家的反驳。

Read more

你做过不在乎结果的项目吗?

这个问题来自阮一峰所写的《科技爱好者周刊(第 195 期)》。他逛 Hacker News 这一社区时,看到有人提问,「你做过不在乎结果的项目吗?」,引起了大量的回帖。

阮一峰说,中国的职业程序员极少会处于纯粹个出于兴趣去做无所谓结果的个人项目,原因是 996 式工作,压力很大,大家变得实际,每个项目追求明确的结果,“要么为了考核、绩效和晋升,要么为了赚钱。”

阮一峰认为,不管多忙也应该留点时间放在自己的兴趣项目上,哪怕得不到任何结果。他列举了 2 点原因,而我对第二点原因深表赞同: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般都是作者塑造作品,但是有些作品可以塑造作者。 你做着做着,变成了跟原来不一样的人。

许多知名程序员,刚入行时其实都很普通,看不出特别之处,但是他在追求自己兴趣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要完成什么,从此找到了自我,全身心投入,成就了一番事业。

有一句话说,“你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句话的前提是,你得知道那是什么样子。兴趣项目就有这个作用,让你认识自己、塑造自己,壮大追求梦想的决心。

如果你问我有没有做过不在乎结果的项目?我会回答你,我做过不在乎结果的项目。

我的第一个不在乎结果的项目,就是这全名为「学无止境@一点一滴」的个人博客。从 2008 年发表第一篇开始,2009 年开始以每周更新一到两篇。这个博客后来 RSS 订阅量达到了 15 万。要知道,这个博客图片都无,纯文字内容,可说是将性冷淡贯彻到底,不说十多万订阅量,即便只有几百个,都令我十分意外。

当时,我设立「学无止境」,是因为遇到挫折,我不知道自己能成什么样子,也是从那时起,失眠常常在夜晚陪伴我,直到最近这两年它才放心离开。我不因目的而设立个人博客,然而,我因个人博客收获良多。仔细回忆一下,我有很多个小梦想,很早就实现了,归根结底,得感谢「学无止境」。

在刚毕业的时候,我的一个小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在老家的三线城市,我舅舅把我带到当地报业集团的老总面前,我内心紧张慌乱,老总让我倒杯茶,拿着茶杯时手抖不已,结果那自然是不了了之。然后,经过朋友介绍,跑去了背景去豆瓣应聘,应聘前吸取了教训,制作了一份 PPT,受到 HR 的广泛好评。但我最终没有去成豆瓣。

毕业后待业在家期间,我也有一直在更新自己的博客,某一天夜里,QQ 上提示有新加好友,我通过了之后,对方很热情地向我介绍,他正在做一个科技博客,叫小众拇指设备,后来这一博客后来更名为「爱范儿」。无论是在老家,还是在北京求职,我都有为爱范儿免费写稿,当时是出于兴趣,没有想过获得明确的结果或回报。可以说,爱范儿是我做的第二个不在乎结果的项目。

后来,随着爱范儿的流量逐步增加,影响力越来越大,获得了投资,逐步转向公司化运营。然后,我从北京回到广州,正式成为爱范儿的职员,后来我负责 iSeed 报道栏目,采访了不少国内的创业者和项目。我得偿所愿了,成为一名记者。

在广州,我还完成了好几个小梦想:

  • 认识了《梦断代码》的作者韩磊。因为这本书,我之前在「学无止境」上发起了 Chandler 中文化项目,好几个认识和不认识的报名,最终我通过这件事验证了自己即便英文不行,也可以搞定英文项目,树立了信心。第一次见韩磊那天,他正把自己代理的金枪鱼鱼腹分享给我;
  • 做了一个社区产品。也不知道有没有人记得 MindStore 这个名字,它的日 PV 在 15000 左右,每天产品提交量平均每天 15-30 不等, 可以说是在国内排名第二的类 ProductHunt 社区。
Read more

宠物: Z 世代养宠物养到倾家荡产

原文

《宠物医院第三季》里头,拍到一些 95 后带宠物治病的真实日常。

一个生活在上海的年轻女孩,养了五只猫,每天跟它们相依为命。自己每个月 2000 多块钱的工资,一半都贴在猫身上:又是买粮食、又是看医生。

自己家里,条件差到连空调都没有。

根据京东数据,在给宠物的消费上,Z世代比全站用户高 20%,甚至比给自己花的钱都多。

只是,他们养宠路上最大的拦路石是,治病费用远比收入高:

据国联证券统计,给宠物看一次病,涉及到手术平均要花费 5000 元以上。而 Z 世代的月均可支配收入为 3501 元。

为了让自家“毛孩子”能摆脱病魔,Z世代可以说绞尽脑汁、花样百出。

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办法就是,借钱。

有名 95 后小伙子跟我说,自己刚上班那会儿收入不高,基本月光。看到自家喵星人由于生病奄奄一息,他狠下心从借呗借了一万,将猫送进了宠物医院。

后来猫病好了,而自己由于每个月要还钱,紧衣缩食,落下了胃病。

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我首先想到几个问题:

到底 Z 世代负债率有多高?

不知为何,网络上相关的资料不多,可查询到的链接,网页已经被删除。最后,我从知乎中查到一份 2020 年出的《当代青年消费报告》,【86%】的 Z 世代使用消费贷。而来自创业邦的报道则提到「根据调研数据显示」,2019 年 57 %的 90 后公司人和将近四成的 95 后公司人是实质负债人,他们平均分别有【14.1%】和【12.2%】的收入用于偿还过去产生的债务。

以上几个数据,实际上说明了一点,Z 世代更敢于借贷消费。我认为,这和成长环境有关,借用青山资本的《Z 世代定义与特征》,Z 世代 = 1998 年至 2014 年出生的人——

回想一下,1998 年刚好是香港回归的第一年,紧接着中国开始加入 WTO,经济开始大发展。所以,Z 世代从上学到工作,刚好处于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 20 年。这令他们从小生活是比较安稳的,父母的收入稳定上涨,不愁吃喝。

而我作为 80 后,实际上还对 98 年金融风暴留有深刻的印象,当时国内的经济萧条,甚至父母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全家人过上节衣缩食的日子。所以,虽然我们也尝到国家发展的甜头,然而也知道我们是从如何穷苦的境地发展到现在的。所以,我自己,包括我身边的 80 后的朋友,很少听说为了提升生活品质而借贷,一般是买房或者买车这种大宗消费才会借贷。

所以,Z 世代并没有真正为金钱发过愁,很少人想象过自己吃不起饭的日子。

现在「裁员潮」,是否会影响到 Z 世代的消费能力?

根据以上的问题,我基本上有一个观点, Z 世代的记忆里没有「经济危机」。新冠疫情所导致的全球经济萧条,是他们人生第一次经历的经济危机。这一基本社会环境,将直接影响 Z 世代的世界观和消费观。

Read more

做一个普通而自信的人(下):最是难得平常心

原本以为,我写完上篇之后,很快把下篇写完。但生活总有意外,比如说,昨天晚上一直在处理一张电商活动海报图,从没用过 PhotoShop 的我,硬着头皮,施展搜索大法,找素材,拼拼凑凑,居然完成了这张图。效果不能和顶级的电商设计相比,至少效果还过得去,达到了可用、大方、美观的程度。

如果是以前的我,在遇到这种意外的时候,内心应该会骂声娘,「这种破事怎么发生在我的身上?」现在则不然,骂娘归骂娘,事情只要有一丝可能性可实现,还是努力去做。很多人选择不做,是因为担心最后花了时间,却还有承担责任,亏大发了。但我得说,世界有时候的确是不公平的。然而,从长期来看,只要人生旅途中,一直执行正确的策略,总归能够得到较为令人满意的结果。

假如,我一晚上做图,最终得不到自己满意的效果,我会不会感到失落呢?肯定会的。人之常情。但我现在会看看我自己到底是否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回顾这张电商活动海报图,在完全是现学现卖地理解 PhotoShop 上的每一个按钮的用途,以及直接搜索网络上的素材,并把现有的素材拼凑进去。这个过程,我确实做完所有自己能做的事情了,问心无愧。即便是其他人问起,如果这个图片实现的效果不够好,也可以直接回应,我已经做完所有能做的事情,那么这个结果就应该是一个正确的结果,无可指责。

我以做了一件之前没做过的事情,来描述「超然平静」是一种什么状态。遇到意外时,不动怒,冷静地看待,并找出可能的解决方法,执行它;若结果不如期望,只要发现自己已经尽力了,那么就,不光不责备而且还要告诉自己,已经做到了所有可以做的事情,反而值得给自己加一个鸡腿。很多人经常追求最终的结果,但忽略对自己实现过程的评价,这往往破坏原本平静的心境。要么令自己浮躁,去追求一些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要么令自己低落,认为自己做啥啥不行。这两种情绪状态都不好,所以我认为要学会评价自己实现结果的过程。不要被不合理的期望裹挟,也不要为自己全力以赴之后但不完美的结果所伤害。

所以,文章的副标题写了我的主要观点,「最是难得平常心」。但如何理解平常心呢?我的解读,就是主标题「做一个普通而有自信的人」。这是一种自我认知:

  • 普通:承认自己不完美,不见得所有事情都能做好,不要强迫自己
  • 自信:但也明确知道自己也具备能力,可以通过思考、努力,做到某些事情,要懂得鼓励自己

我把最近的一次工作上的「小挑战」分享出来,因为这是平常生活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典型场景。世界上大部分要自己去做的事情,很多时候是自己从来未遇过的,甚至未必就能预见到的。但也因为世事无常,所以世间才变得有趣。在克服这种困难时的自己,本身就值得赞赏。毕竟努力活着就很不容易了。

相比上篇,下篇就比较简短。我本来还准备写一写长篇大论。后来想了一想,其实没必要。总归其实就是一句话,用平常心来面对生活工作中的挑战,并在接受挑战的过程时学会评价,然后接受自己做了所有努力之后的结果。这样子,平常心就比较简单获得了。有了平静的心境之后,其实面对很多事情,都比较容易冷静下来,想解决办法。在一个不充满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状态下,想法是比较容易冒出来的。所以,不用担心,无惧风雨。

Read more

做一个普通而自信的人(上):为什么我们不能做一个普通人?

我经常不看脱口秀,但也知道杨笠那句出名的讽刺,「为什么有的男人看上去明明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当然,她群嘲的对象,是那些不知好歹,一看到女的就精虫上脑,而且丝毫不懂得尊重女性的男人贱狗。而我,只是平静下来后,想谈谈我对待之后的工作和生活,所持有的人生态度。

于一个常抱有少年中二幻想的男性而言,承认自己的普通,很难的。我记得,在初中时,学校会发一张学生证,上面有一处,写自我简介,我当时写的是,「不是一个普通人。」到初三临毕业,当时的同学这么评价我,「怪怪的。」当时的我听到这一点,心里还有点高兴,「怪」不就是不普通了吗?回首过去,我的「怪」并不是自己显得多么出色,而实际上是落在了不太与身边的同学互动上。同学不了解我,所以觉得我「怪」。当时情商着实不高,居然觉得高兴,现在看,有点可笑。

之前知乎有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删掉自己过去发的微博或朋友圈?」下面有网友回答,那是因为,看到过去自己发的言论,觉得愚蠢而可笑,显得过于丢脸,忍不住把它们删掉,以免贻笑大方。所以,现在的自己,回望过去的自己,总会觉得多多少少有点可笑。我认为,这是正常的。假使我今天回首过去,不觉得之前做出的种种可笑行为可笑,那也就意味着,我在这段时间里,只是一味重复自己。苏格拉底说过,「未经过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的。」那么,嘲笑过去做了傻事的自己,这一定是在审视了。

以上总结,觉得自己以前可笑,是任何一个稍微比之前进步一点点的人,正常的反应。那么,我以前可笑在哪里呢?刚才说的,被别人觉得怪,还洋洋自得,这是其中一种。另外还有好几种。比如说,无端端自大,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做得好。我并不否认自己有擅长的方面,但这种自大,非常的消耗人的时间——什么都试试,无论对自己是否有帮助。兴趣爱好广泛,可以结交很多朋友,但不可否认,如果这些时间节省下来,老老实实地提高自己的技能,在某个专业领域,收获一群志友,其实会更好。任由自己的兴趣泛滥,坦白讲,除了在社交方面显得牛一点之外,对自己没有太大的帮助。从更深的层面讲,人与人的关系,是以兴趣合,但关系长久终究还是在于可以相互帮助。成为战友,要比成为玩伴,更有价值。

但我以前不知道这个道理,肤浅的认为,只要有人注意到我或者夸我就好。这种肤浅后来发展到,觉得是因为自己衣着过于朴素,被人看不起。在收入每个月只有 8000 元工资的情况下,我去买 1500 元 Tumi 的背包。的确,这个背包,被同事注意到了,但也就是一两天的事情。然后,我就开始想,为什么这个背包这么好看,却没有人再夸我了?谈到这里,我已经羞耻得不想再写下去了。

也由于这样的一种疑问,这种隐秘地想要炫富的心理,后来悄悄地被我自己掐灭了。这样的经历,让我认识到,他人对你的评价虽然很多时候会来自你的「炫富」,但最终其实还是来自与你的接触,与你的互动。说实话,这是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我内心里极其讨厌被别人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因为我以前总觉得「自己的人生不设限」,被贴标签就好像被限制住了一样;但另一方面,我又很渴望某种标签,这种标签能够为我带来他人的认同。现在想想,也是本末倒置。总而言之,处于左右而不得安然处之的拧巴状态。就好像,《hello 树先生》里的王宝强那不知如何安放的手。

最近阅读了日本作家中岛敦的短篇小说《山月记》,改编自我国唐代话本小说《太平广记》中的《人虎传》。这则故事不复杂,讲的是一个怀才不遇的人变成了老虎,后来在偶然间与朋友在山涧相遇,在老虎状态下,他抒发了一些自己的感慨。在山月记中,这头由人变成的老虎,面对朋友,他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以及为什么变成老虎的原因:

在我还是人的时候,尽量避免与人交往,人们也因此说我倨傲不逊,妄自尊大。人们不知道,其实是我心中某种近似于羞耻心的东西在作怪。当然,曾被誉为乡党之鬼才的我,并非没有自尊心。然而,这种自尊心,无疑是一种怯弱的自尊心。我想以诗成名,却又不进而投师访友,相与切磋琢磨。与此同时,又不屑与凡夫俗子为伍。这都是我那怯弱的自尊心和妄自尊大的羞耻心在作怪。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其实,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是各人的性情而已。于我而言,这种妄自尊大的羞耻心就是野兽,就是猛虎。它毁了我自己,害苦了我的妻儿,伤害了我的友人,最后,又如此这般,将我的外形也变成了与内心相一致的模样。如今想来,我自己仅有的那么一点才华也都付之东流了。我常卖弄什么‘无所作为,则人生太长;欲有所为,则人生太短’的格言,其实我哪有什么远大的志向,无非是害怕暴露自己才华不足之卑劣的恐惧和不肯刻苦用功的无耻之怠惰而已。

回到本文的标题,「做一个普通而自信的人」,这就是我接下来将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我为什么执着于「普通」一词呢?《人虎传》的这段话,说出了我的心声,我找不出比这段话更一针见血的。如果你看到这里,就知道,我是认为之前的我,多少带着浮躁。戒骄戒躁,这句话说得好,但是很难做到,我为此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探寻浮躁的来源——假如你认可人类是一种文化的集合,那么我的浮躁也受到社会的话语体系所影响。打小,父母就会检查考试分数,考差了,固然是自己不努力,但父母的表现就好像一旦考试不行,我整个人就完蛋一样。而学校里,到了期末考试,还会把每个人的考试分数做好排名,考得好不好直接在排行榜里展示。这往往成为校园歧视、霸凌的依据。尤其是,不光是自己的父母,别家的父母还会这么教育,「不要和差生来往。」所以,稍微考差一点的学生,连朋友都难找。这是实质上证明,人类学家项飚接受采访时提到的,「内卷的一个很重要的机制,就是没有退出机制,不允许你退出。」我认为,这是我国社会运转的底层规则之一。其实,要求人进步,并无关系,但要求人必须只有某几件事情上进步,才算得上是进步,就有些变态了。社会对人的评价体系如此单一,从小到大,哪里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万一自己不行了怎么办?」在寂静的凌晨,我一次又一次地面对这个问题,在回答不上来的羞愧、愤恨中辗转反侧。浮躁,我自己的感受中,经常受到恐惧的影响,「我不能这样……我不能那样……我必须怎样……」这种恐惧,让人无法平静下来,安心地发展自己的特长。这是为什么初中时的我会在学生证写上,「我不是一个普通的人」这样一句话。

所以,当我有一天,内心突然反问自己,「为什么我们不能做一个普通人呢?」之前的这种为骄傲而骄傲的心态才发生了变化。但写到这里,我想可以稍微中断一下,把现在所总结的,作为本文的上篇。因为下篇,我才会去真正描述心态上的变化,以及它所带来的感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