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狂想,未免有不合理,大家不予苟同之处。
昨晚痛风发作,躺在床上什么都做不了,迷迷糊糊之际,突然间想起看过的东西,大意是:
题主让学习了中文的老外朋友看甲骨文,结果老外对甲骨文的解释,角度清奇,他说,“你们的祖宗从一开始就考虑了,如何将生产的知识传递下去,你看这个字,讲了田要围起来,然后把水引进来。”他还从类似的角度解释了其它的字。
我觉得他说得有合理性。全世界的象形字凤毛麟角,汉字是其中之一,其它的,绝大部分是拼音文字,或者上拼音文字的变体——别看韩文和日文也是方块字,然而它们的字体的部件是表音的,换言之,实际上是将表音拼音换一个写法,再组合一起。
为什么汉字如此特殊呢?拼音文字的书写要比象形文字要更加省力,从认字角度来看,也要比一开始就要记住 2000-3000 个常用字的汉字要简便得多了。
驱动着我们的祖先点了象形字这个科技点,背后一定有重大的动机,以及利益考量,而且这个动机获得了一致的认可。至少,在我国目前考古出土的,华夏诸多不同时代,不同地方发源的文明圈,都发现比象形字更古老的类似象形字的雏形,但却没发现拼音文字的雏形。象形字,应该是独属于华夏文明的共识。
我觉得,这个动机,和这位老外说的可能差不多:甲骨文,不光表意,很多字还包含了某个领域的某个知识点。只要还有人懂得写这个字,那么这方面的知识,就不会丢失。所以,使用了类似画画一样的象形字,以最少的笔画,最大的信息量,压缩成象形字。
这种想法有无道理呢?我认为,文字的发明,就是为了将信息保存,并传递给别人,甚至是进行跨越时空的传递,否则文字的发明没有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为了将生产知识传递下去,促使古人选择象形字,最大限度地保留信息,有存在的可能性的,和必要性。
我们的学界比较注重象形字的演变,但我很少接触到有资料揣摩古人选择象形字的动机,这算是我给自己一个解释吧。以后如果有小孩了,而且他和我小时候一样,认字认到哭,那么,我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他听。
另外,从动机来看待事物的发展,这也是我的一种思考方法,很高兴在这个话题上得到了应用。